《拯救奧菲莉亞》閱讀心得:從治療師的眼睛,看青少女適應社會的挑戰

本文原發表於【心裡住著彈力女超人】粉絲專頁

{getToc}$title={內容目錄}

a. 拯救奧菲莉亞:經典值得一讀再讀

我喜歡讀新書,也喜歡讀經典。偶而讀新書踩雷的時候,就會拿出心目中的經典閱讀來平復一下心情。拯救奧菲莉亞Reviving Ophelia就是這樣一本作為心情救贖的好書。它是美國心理治療師瑪麗·派佛(Mary Pipher)在1994年所撰,紀錄多年來與青少女會談的過程。 由書名大約可以猜想得知,作者大多著墨在青少女的成長、適應與掙扎。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案主因為厭食症、憂鬱症、吸毒、或其他情緒適應障礙而困擾,但更多時候作者偏重在描寫這個社會所帶給青少女的壓力、剝削與暴力,而後讓這群正在成長的對象消化不良出現各種適應症狀。 也許一般人會覺得情緒或適應障礙並不普及,只出現在某些特定對象上。但書中的描寫也讓我們看到,某些時候我們如何轉頭視而不見,裝做傷害並沒有發生、或者言語的貶損並沒有帶來太大的傷痛。美其名這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,讓青少年男女自行消化這些難以理解。書中其中一例是高知識分子家庭的小孩,由於過早的了解這個世界上的災難、戰亂、和傷痛,情緒上及心理上無法承受,因此出現了自殘的行為。父母親由震驚、心疼、接受到給予愛與包容的過程,也讓人重新省思智力的成長與情緒的負荷力是否成正比。 青少年是一個似大人又似小孩的個體。或許他/她看來少年老成、成熟睿智,但實際上她/他的心智或許就像焦糖烤布雷一樣,敲破焦糖硬殼後裡面其實還非常柔軟,是否能接受現實的衝擊仍未可知。尤其青少女由於社會現實對女性外貌的潛在壓力,更是早早就比青少男有更多對自己的要求甚至批判。

b. 給父母親的親職筆記

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。尤其當我自己有了青春期的孩子,更是讓我時時提醒自己:也許他/她試著讓自己看來多麼的聰明睿智、成熟穩重,但實際上他/她不過離換下最後一顆乳牙沒多久。我們在職場打滾這麼久之後,仍會感嘆自己懵懂無知之際,是否對我們的青少男/青少女有著過早的期待?尤其現在高度吹捧智力發展的風氣下,是否也過早高估了他們/她們心智上的成熟。 由於筆者曾經在美國及台灣心理衛生醫療院所服務過,曾看過厭食症青少女病患如何將自己的體重與價值做連結,看過習慣性割腕的青少年如何長年穿著長袖的衣服,不捨之餘也不禁讓人思考在這樣青澀的年紀,如何會有這麼多的沉重? 文末,希望和我一樣家有青少年的父母,珍視我們那看來半大不小的小大人。忙碌的同時,也給他們多一些愛與陪伴、聆聽與理解;作為他們的臂膀和靠山,讓他們在面對現實的真相前完整的熟成。

彈力女超人

● 心理健康工作者、關注者、推動者 ● 講師 ● 一對青少年的母親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

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