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到疫情肆虐的影響,原本只喜歡參加實體課程如我,也愈來愈仰賴線上的交流,開始養成開車時開著podcast,坐車時聽著線上課程的習慣。即使最近生活開始回歸正常,還是會自發地搜尋線上好課充實自己。
將近一年聽下來,發現確實有許多課程笑聲不斷而且活力四射,但聽完後記不起內容,甚至感覺有點空虛。線上節目聽得愈多,愈了解所謂技巧或套路只是一時,也愈清楚自己期待的是被啟發的感覺。
將近一年聽下來,發現確實有許多課程笑聲不斷而且活力四射,但聽完後記不起內容,甚至感覺有點空虛。線上節目聽得愈多,愈了解所謂技巧或套路只是一時,也愈清楚自己期待的是被啟發的感覺。
a.線上學習平臺的挑選
這段時間以來,我發現除了課程主題很重要之外,自己喜歡的講者還有一些特色,包括:說話邏輯清楚、主題明確、觀點和想法新穎、有深厚的產業底氣,可以立即解決學員在課堂中的發問等。此外,講者若有豐富的實戰經驗,能夠很快掌握學員在操作時會遇到甚麼問題,那也會有很大的助益。甚至講者若有吸睛的個人特質,也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課程聽得愈多,自然也開始練就快速篩選的耳朵。有時只要聽10分鐘就能從課程脈絡知道後續走向,感覺到講師花了多少工夫準備,或會不會有符合期待的收穫。至於未來會不會持續再搜尋其他課程或回鍋再參加,決定因素常常是對課程/講師的信任、尊敬,和喜愛。這個分享的人的經驗值得信任、或成就值得尊敬、或個人特質值得喜歡等等,都是吸引我持續聽下去的動力。
課程聽得愈多,自然也開始練就快速篩選的耳朵。有時只要聽10分鐘就能從課程脈絡知道後續走向,感覺到講師花了多少工夫準備,或會不會有符合期待的收穫。至於未來會不會持續再搜尋其他課程或回鍋再參加,決定因素常常是對課程/講師的信任、尊敬,和喜愛。這個分享的人的經驗值得信任、或成就值得尊敬、或個人特質值得喜歡等等,都是吸引我持續聽下去的動力。
b.從學員的需要思考
回想起自己之前的代課或演講經驗,曾經照著進度或講題「把該講的講完」,現在想來真是冒出一身冷汗。還好當時懷抱著不希望學弟妹踩雷的心情,努力分享自己的職場和異國工作經驗,最後有引起還算熱烈的討論。然而,在看不到彼此,沒有實體互動,完全仰賴聆聽和打字的線上分享,學員如果聽不到自己需求的回應,可能不需要說再見就直接下線了。
因此比起實體課程,線上的學習需要更多課程設計的心思,和凝聚聽眾的實力。除了講師對於產業和聽眾背景的掌握,了解學員的需求才是反終為始的準備初衷。從學員的需求出發,講師在構思課程時可以思考:
- 這一群聽眾是誰?特色是甚麼?
- 來聽這個課程的出發點可能是甚麼?
- 講師可以怎麼提出解決的方法和確實的建議?
- 如何從線上滿足學員的需求?
- 有沒有辦法做實際的演練?
以人為鏡,反觀己心。做為筆記,砥礪自己持續學習和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