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敏人的優勢練習課》閱讀心得:接納自己的高敏特質,感受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感


你可能有聽說過「高敏感」或「敏感人」的說法,但什麼是「敏感人」呢?是否常常聽到人家說「你這個人很神經質耶!」,這就算是太敏感、敏感人嗎?於是我們可能會因為既定印象而不敢翻閱這本書,或者不願意面對所謂「高敏感」這個議題,深怕成了別人口中所謂的神經質。

如同有一次機緣看見了張曼娟《只是微小的快樂》一書的副標題──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,完整句子是這樣「只是微小的快樂,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。」尚未看過這本書的內容,卻好像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所謂微小快樂的力量,當浮現這個感觸時總覺得自己的思考太跳脫,也參雜太多的感性,一般人可能會想:這不就是一本書的標題嗎?殊不知這攸關自己的高敏特質。

事實上高敏感只是一種特質,高敏感與低敏感並沒有優劣、好壞之分,只是各有不同,各自擁有各自的特質優缺點。根據調查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擁有高敏特質,這種特質並非人類所獨有,且是與生俱來,其他動物也擁有此特性,書中解釋或許這是為了物種延續特性而衍生出性格較謹慎的特性。

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人氣作家,同時也是高敏感諮詢師武田友紀。她根據第一位提出高敏感特質的心理學家伊蓮・艾融(Elaine N. Aron)之研究理論,加以歸納解釋。除了簡述高敏人的特質,武田友紀的這本著作並不是為了消除高敏人的煩惱,而是協助大家消除煩惱之後的事。

簡單來說,我認為書中所指涉的事,就是──高敏人該如何發揮自己天生的優勢,得以徜徉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?

根據伊蓮・艾融(Elaine N. Aron)的說法,高敏人的特質必然存在以下四個面向:

一、深入思考 (Depth)

也就是第一時間擁有感受事物,並且深入思考通常別人不會想的事情。也就是著眼思考「事物的本質」,而非「表面所見」。

二、容易過度刺激 (Overstimulation)

處理較多的感知,為此更容易感到疲憊,不論是在光線、溫度、味道上都很敏感。過度刺激之下需要更多的獨處或安靜時間。

三、情感反應強,高度共感力 (Emotional & Empathy)

容易覺察他人的心情或說話的意思。根據研究高敏感人的大腦皮質中的鏡像神經元(促進產生同理的神經細胞)活動比非高敏感人更加活耀。因此比其他人更厭惡看到意外事故或者暴力等電影。

四、察覺細微的刺激 (Subtlety)


對於感知面向能覺察到細微之處,察覺相當多元卻因人而異。

而上述四個面向簡稱為DOES。

作者武田友紀因為諮商工作經驗,而看到許多高敏人的優點,認為高敏人有許多壓力的地方雖比一般人來得辛苦,但也正是這些所謂在他人眼中的敏感特質,正是高敏人幸福的元素。作者將其分為六類,然而幸福感因人而異,這些分類並非絕對,只是作者指出這些分類,對於高敏人來說更能深層體會到這些幸福的意涵。這六類分別為──「感受的幸福」、「直覺的幸福」、「深入思考的幸福」、「表現的幸福」、「良知的幸福」、「共鳴的幸福」。由此可見這些分類是高敏人的四個面向在生活的延伸。

例如:感受的幸福──重視生活的「小確幸」,先跳脫成果主義並非不重視成果。因為過於拘泥成果會把內心的幸福感當成是多餘的、沒有生產力、浪費時間。也可以在生活布置一些療癒小物,在氛圍中提升幸福感;直覺的幸福──直覺是過去經驗的累積,而在發生事情上第一時間所冒出的想法,往往也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,重視自己的想法,持續做出真心的選擇;深入思考的幸福──擁有深入洞悉思考的能力,也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質;共鳴的幸福──因為高敏人的共情能力強,對於別人的悲歡喜樂移情作用高,易成為他人傾訴的對象,另一方面也因為共情高容易影響自己的情緒,因此「只有在自己想聽的時候傾聽」是基本原則,先傾聽自己內心有餘力再傾聽他人。

這本《高敏人的優勢練習課》雖然較偏向心靈雞湯,對於高敏感形成之因等較少著墨,而是將這些特質的細節面延伸到生活面向。這些幸福感或許我們都知道,甚至並非高敏人也需要體會這些幸福感,但是要能夠先接受自己是高敏人,並且將這些看似缺點的特質,轉化成幸福感體現在生活各個面向很不容易。

即便一開始尚未接觸高敏人時,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,似乎好像與自己產生連結,更貼近自己,對於自己的特質卻是懵懵懂懂。了解自己並且接受這個特質後,並非讓自己更陷入負向思考,而是能在生活遇到困境時,更加認可傾聽自己的聲音。能清楚了解你自己現在處於深入思考的狀態、有一些直覺上的想法、想要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,這些都不是缺點,而是高敏人擁有的優勢,便可更有力量的面對生活瑣碎事物。
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

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