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課堂中,除了與課程相關的知識、經驗的分享外,我也會加入一些冥想類的靜態練習,或是互動體驗式的動態練習。練習結束後,我通常會邀請學員分享,「剛剛的過程裡,他有沒有什麼感覺或體會?」大部分的同學會分享他看見的畫面、收到的訊息、身體感知等等。
但每次總會遇到幾位,無奈或一臉挫敗的回答我:「我沒有看到什麼畫面,我也沒有什麼感覺。」
▍預先設想「應該要有什麼感覺或看到那些畫面」
有些同學或個案,在冥想或練習的過程中,會先在腦中設想「應該」會看到什麼畫面或有某些感受。大多數同學都會認為,看到的畫面,應該要像我們眼睛看到的那樣,或是像看電影。但其實,經過我訓練過的同學,當他真的清晰地看到畫面,或擁有更多身體感知時,他常會驚呼竟然跟他原本想像的不一樣!
其實事實也是如此,我們的身、心、靈狀態會隨著當下的情緒起伏一直在改變,每一次冥想或練習的過程也會因為你的經驗、情緒、感覺而變化,無法預期結果會怎樣。
▍需要更多的開發對於身體精微感受的感知力
有些學員會覺得,一定是頭腦裡出現的感覺才算感覺,就如上面一點所提到的。若大腦沒有相對應的感知,或者認為這不是自己要的那個感覺,就會告訴我說他「沒有感覺」。
可是,當我再進一步詢問:「是腦中沒有看到畫面,還是連身體也完全沒有任何感覺變化?」這個時候,會再有大部分的學員跟我說,「有感覺頭頂熱熱麻麻的,或是身體某個部位痠痠的,或是某個部位冷冷地,或是某個部位熱熱的。『但是』我沒有像誰誰誰一樣看到什麼畫面啊!」
原則上,你一定會有感覺,不論是腳痠、腿麻、腰痛、有聲音好吵(被打擾的感覺)、怎麼還沒結束(不耐煩的感覺)等等,這些都算是感覺。
▍長期處在對愛的匱乏狀態
也有一些時候,會有學員告訴我,無論是腦海中的畫面或是身體上的感受,他真的都沒有。
如果是我剛開始教課的時候,我的回應方式,還是會邀請他,多開發對於身體精微感受的感知力和減少事先預期會怎樣的模式,也邀請他多練習課堂上的冥想或技巧。
但隨著這近十年來的教學、個案經驗下來,我有了更多的感受與體悟。
我觀察到這一類型的學員,他們平時大多習慣透過意志力來協助自己保持平穩。尤其在巨大壓力下、工作忙碌,或事情剛好很多的時候,會產生類似敏感遞減(Desensitization)的情緒反應。可能是表現得沒有情感,難以經歷一般的喜怒哀驚,或是因為當下感到驚慌,突然不知該如何反應,所以看起來麻木。
這樣的模式久了之後,會開始讓他們的情感反應與日常事件解離(Dissociation)。白話一點來說,就是即使突然遭遇重大事件,他們「知道」自己此刻在難過、在開心,卻無法立即性的做出反應,好像與自己、與世界周遭疏離,但也能讓自己很快恢復平穩,面不改色上臺演講或報告。
當然,不讓個人情緒影響工作或重大事件的進行是好的。只是,長久下來,形成了習慣,會使大腦覺得這樣的模式能為自己帶來許多好處,便總是使用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平穩、可控。感官、感覺接收器也在長時間解離後,變得越來越麻木。
同時,他們在日常生活中,也會漸漸產生「無愛感」,也就是「我知道家人、伴侶愛我或朋友對我好,但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感受不到被愛或因此感到滿足」,導致外在表現麻木,內在日漸空虛的狀態。
▍讓自己重新回到愛中吧
愛的感覺會為我們帶來幸福感、安全感、減少焦慮、情緒平衡、身心放鬆。而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愛,進而活絡麻木的自己變得有感覺,很好的方式是開始寫「感恩日記」。
感恩具有神奇的力量,也是愛的情緒反應,會帶來正向的情緒,如愉悅、幸福、滿足感,進而幫助我們更有活力、滿滿正能量。
下次當你再沮喪著怎麼「沒有感覺的時候」,開始感恩吧!
透過微笑和感謝,告訴世界我願意讓自己「有感覺」,願意感覺到和給出更多的愛。因為我們需要穩住的不只是工作和生活,更有我們最親密相處的心和我們的身體。